河北兴隆:“南栗北楂”老果园焕发新活力
- 时间:
- 浏览:81
- 来源:全肉高H动漫在线观看
做強產業,打造全域林果
“今年板栗賣瞭3000斤,1斤8塊錢,山楂賣瞭6000斤,1斤8毛錢,這麼算下來,光板栗山楂,今年就有2萬多元收入哩,這還不包括我和兒子在景區打工和企業入股分紅的錢,今年想不脫貧都難!”說到這裡,興隆縣掛蘭峪鎮六撥子村貧困戶張為合就笑得合不攏嘴。
2016年,張為合一傢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針對他們傢林果種植面積大但是產量小、質量次的現實情況,興隆縣產業辦和駐村工作隊專門制定瞭“一對一”精準幫扶計劃,將他們納入“果品提質增效工程”,邀請縣果樹技術服務隊對他們傢板全棵美女a圖片栗樹和山楂樹進行改造提升,通過嫁接良種和科學剪枝、樹下經營等手把手培訓,張為合傢果樹產量不僅年年攀升、質量也是越來越好,收入更是翻倍漲。
“真沒想到傢裡的果樹就是聚寶盆,以前種板栗山楂都是土法瞎搗鼓,自從科學種植以來,收入多瞭不少,我感覺日子又有奔頭瞭!”張為合臉上滿是自信和堅定。
近年來,在興隆的廣大農村地區,像張為合這樣依靠發展林果產業逐步脫貧致富的農民,不在少數。
興隆縣將發展林果產業作為扶貧主導產業,先後制定並出臺瞭《興隆縣產業扶貧發展規劃》、《興隆縣產業扶貧工作指導意見》和《興隆縣產業扶貧實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和發展規劃。
截至目前,全縣果品栽培總面積達98萬畝,有果樹5200萬株,年產量58.9萬噸,人均擁有果樹220株,人均1噸果以上。2012年以來,累計完成新栽果樹12.4萬畝,老果園改造提升21萬畝,促進貧困戶戶均增收2400元,累計帶動6000多戶、2萬多貧困人口順利脫貧。
打出品牌,有品質才有市場
山楂、板栗對於興隆來說並不是新興產業。但“品牌+科技+龍頭企業(合作社)”的扶貧模式是興隆探索出來的經驗。
用品牌塑造林果形象。2013年,“興隆山楂”、“興隆板栗”完成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註冊。2016年,興隆被國傢質檢總局授予“國傢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稱號。2017年,“興隆傳統山楂栽培系統”被農業部認定為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興隆山楂成功入選“河北省十佳農產品公用品牌”。山楂、板栗逐漸成為興隆的果品營銷品牌,打入瞭國內外各大市場。
用科技提升產品質量。2016年10月,河北興隆山楂產業技術研究院在興隆成立,聘請瞭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中國農科院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畢金鋒等專傢為河北興隆山楂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和研究員,建成瞭一支國內外一流的多單位聯合、多學科融合、協同創新的山楂研發團隊。
“目前,河北興隆山楂產業技術研究院參與科研項目12項,成果轉化2項,篩選新品種3個,建立山楂優良品種采穗圃60畝,開發新產品4個,擁有專利5項,帶動農民增收4000多元,培養果樹栽培技術人員100餘人。”該研究院負責人張靜介紹。
用企業帶動規模效應。興隆縣依托21傢果品加工龍頭企業和22傢山楂板栗示范社,建起瞭以興隆縣霧靈山現代農業園區為首的13個山楂、板栗示范園區和20個高標準示范基地,帶動提升全縣農戶山楂和板栗的質量。截至目前,全縣年加工各類果品能力近30萬噸,林果產品就地轉化率達到50%以上,龍頭企業和合作社每年提供就業崗位10000多個,所有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均能夠實現就地就業。
延產業鏈,多元利益鏈接
興隆縣通過不斷延伸產業發展鏈條,探索多條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戶不斷增收。依托“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實行農業訂單式購銷模式,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篩選縣內有實力、有積極性、有社會責任心、講誠信的農豆奶app業企業、農民合作社22傢,與貧困戶簽訂農副產品購銷合同、上門收購縣內貧困戶山楂、板栗,分別比市場價每市斤高出0.05元和0.20元,該模式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4332戶,徹底解決貧困戶賣果難、增收難問題。
“合作社以果品開發、生產、儲存、銷售及果藥間為一體,現有生產基地800餘畝,流轉貧困戶土地70餘畝,帶動貧困農戶增收100餘戶,直接安排貧困戶就業50人。”興隆縣農牧局局長司玉寶介紹說。像這樣的開在貧困戶傢門口的產業扶貧車間,興隆縣目前已經成立20個,直接帶動貧困戶就業500餘人。
林果產業還帶動瞭鄉村旅遊等關聯產業的發展,現已建成霧靈山鎮眼石村、掛蘭峪鎮二甸子村等鄉村旅遊示范村15傢,發展各類農傢院591傢,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1000多個。特色種養殖和設施農業覆蓋1062戶3279人,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歐美Av國產Av亞洲Av綜合在推動果品銷售網絡化方面,興隆縣先後與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合作開發建成的農產品在線交易平臺——《中國山裡紅網》,並與廣東國立科技有限公合作創立瞭“谷牧山田”網絡品牌。兩平臺運行至今,累計銷售額達千萬元,直接帶動全縣4萬多農戶實現增收,人均增收達1500元。